——來自滎陽的發展報告 本報記者 陶玉亮 趙新蛟 謝 慶
滎陽與鄭州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愫。西距鄭州15公里,是距省會最近的縣級市。鄭州解放后,1949年屬鄭州專區,1955年歸開封專區,1958年歸鄭州,1961年復屬開封。1971年又歸屬鄭州,1983年開封西五縣劃歸鄭州市之前,滎陽是唯一屬于鄭州管轄的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情感相連。
在特定的時代,任何一個地方的發展,都遵循著自己獨有的軌跡,滎陽也不例外。“中國建筑機械之鄉”、“閥門之鄉”,就是滎陽人民奉獻給那個時代的偉大創造。進入大城市帶動越發凸顯的時代,滎陽的發展更加緊密地與鄭州聯系在一起,其間的載沉載浮,歷史滄桑,耐人尋味,但又有脈絡可循,理清了這個脈絡,65萬滎陽人民前行的步履如此堅定、如此踏實、如此鏗鏘!
(一)善借勢。勢,大勢、優勢。“認清大勢,把握優勢,乘勢而上,順勢而為。”
借勢而為,借力而行。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最重要的“借”不是借錢、借物,而是借力、借勢。
善于借勢、借力,就會使一個地方脫穎而出,就會讓一個城市卓爾不群。
鄭州市委常委、滎陽市委書記舒慶說,滎陽的發展必須認清大勢,理清自己的定位,把握自己的優勢,才能乘勢而上,順勢而為。
城市定位的實質在于對城市競爭的優勢進行定位、定性、定向,從而產生統領城市經營方略的效力,城市的優勢競爭力可以通過兩個分析路徑來把握——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從目前城市定位的思路來看,常采用的是前者,即比較優勢的路徑。
滎陽的“比較優勢”體現在哪里?滎陽全市上下對此有著十分到位的認識。
滎陽之“勢”,在于歷史、在于文化。滎陽自秦置縣,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西漢時期大司農桑弘羊,就把滎陽列為“天下名都”之一,與薊、邯鄲、洛陽等名城并列。滎陽人杰地靈,文化燦爛,戰國時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詩、書、畫”三絕的文人鄭虔,晚唐詩人李商隱都出生于滎陽,宋代的王博文父子三朝為官,史稱“三朝樞密史,九子十進士”。李白、杜甫、王維、韓愈、歐陽修等文化巨匠都在這里寫下了千古絕唱。
滎陽之“勢”,在于生態、在于環境。滎陽上風上水,三分之一是山,三分之一是水,三分之一是平原。境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200多處,古戰場遺址遍及全市,最著名的有鴻溝、漢霸二王城、虎牢關等。豐厚的文化底蘊沉積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嫘祖故里、青臺仰韶文化遺址、鄭國京城遺址、劉禹錫墓、飛龍頂、洞林寺等,讓滎陽顯得格外厚重。
滎陽之“勢”,在于地利、在于位置。舒慶對滎陽這個“勢”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說,河南有山有水有文化有歷史的地方有很多,但離鄭州近的只有滎陽;離鄭州近的也不止滎陽一個,但將四個要素集于一體的也只有滎陽。
舒慶分析說,“近”有的時候是優勢,有的時候也是劣勢。在城市發展處在集聚過程當中,就是在一個城市發展初期的時候,總是有一個輸血發展的過程,那么“近”就是劣勢。當中心城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出現以擴散為主的過程,“近”就是優勢。
上下銜接、左右逢源的鄭州,已經到了“擴散”的階段,其產業、居住、教育、區域交通設施等城市功能不斷向外疏解,那么,此時滎陽的優勢就開始源源不斷地體現出來。
滎陽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另外一個“大勢”也不期而至!
(二)抓機遇。機遇,就是財富,就是發展。“有些機遇是各縣(市)共有,有些是滎陽特有。共有的機遇搶不來是失策,特有的機遇抓不住是失職。”
滎陽之“勢”有很多,但最大的“勢”是近,其他“勢”通過這個“勢”而發揮、而體現、而強化、而提升。抓住了“近”之勢,就會滿盤皆活,就會處處主動。
毗鄰鄭州的區位優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滎陽一直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2004年年初,滎陽市委、市政府把“東引東進”確定為經濟發展主戰略。“東引”,是要積極引進東南沿海和省會鄭州的資金、項目、人才和技術;“東進”,是指把滎陽的城市框架向東擴展,主動靠攏鄭州。
滎陽市市長袁三軍說,東引東進的戰略,就是加快與鄭州的融合,首先是道路上的貫通便捷,然后才能實現產業、人口、基礎設施各個方面的接軌和融合。
其后,滎陽的發展仍然秉承這個思路,在滎陽“十一五”規劃中,明確了“借力省會、轉型發展、勇于跨越”戰略,瞄準“服務大鄭州、建設新滎陽、奮力沖百強”大目標。雖然在表述上有些差異,但實質上是一致的。
進入新世紀以后,以鄭東新區開發為標志的建設大幕開啟,表明鄭州發展的重心放在了東部,地處鄭州西部的滎陽在客觀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世易時移。隨著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鄭州都市區被提上議事日程,滎陽大發展的機遇撲面而來。
有專家認為,從區域平衡發展的角度,鄭東新區歷經九年的發展,擠壓了鄭州西區的資源配置,現在到了再平衡的時候了。東區日益增加的商務成本、居住成本,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倒逼資源向西流動。
舒慶分析到,鄭州發展處在外溢階段、以擴散為主的階段,鄭州都市區戰略又給外溢助了力,就使得滎陽“近”的優勢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突出。
同時,鄭州對滎陽“打造鄭州新組團”的總體定位,更是被賦予了全新的內容:滎陽是鄭州都市區中一個功能相對完善的新城區,不是衛星城而是主城區,意味著滎陽不再是一廂情愿地追趕鄭州的背影,而是兩情相悅地無縫對接,意味著滎陽將享受更多、更直接的政策、項目支持。
過去是滎陽主動融入鄭州,現在是鄭州以戰略的高度把滎陽納入進去,這是全新的理念。滎陽的干部群眾說,這讓我們多年為之奮斗的“融入大鄭州”的夢想,真正走向了現實。
滎陽,再一次被機遇垂青,被推向了大發展的前臺。
(三)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思路決定未來。“以‘打造鄭州新組團、建設省會西花園、實現滎陽跨越式發展’為總體思路,以富民強市為中心任務,以‘一心兩翼’為總布局,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堅持工業強市、生態立市、三產興市,建設宜業宜居宜游新滎陽。”
科學思路推動科學發展。思路一變天地寬,順風揚帆行大船。
滎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康寧評價說,這個思路的形成和完善,反映了滎陽市委、市政府和滎陽人民對自身的認識更準確、更全面、更符合滎陽的實際、更切合滎陽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更利于充分發揮滎陽的優勢。
康寧分析說,這也表明滎陽對自身發展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階段、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這個思路,凝聚了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反映了滎陽人民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強烈要求和心聲。
這里面有兩個關鍵詞:
“新組團”,是滎陽多年來“融入大鄭州、建設新城區”的延續和提升。
“西花園”,是滎陽立足自身“上風上水、生態屏障”的實際,戮力追求發展的嶄新境界。
而這些,又深深植根于“工業強市、生態立市、三產興市”三大戰略的實施。
工業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