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篇(上)
走出鄭州看全國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成都有著2300多年的建城史,其名取自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簡稱“蓉”,別稱“錦城”、“錦官城”。相對北京的王氣、上海的繁華、西安的厚重、廣州的熱烈,成都“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是一座真正平民的城市,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2009年,成都首次在國內提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一個天人合一、城鄉一體、令人神往的夢想家園漸次展開了如詩畫卷。
全力打造世界現代田園城市
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這是每個人的夢想。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經說過,21世紀將會有兩件大事影響人類的進程,一是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市化。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在新時期如何定位城市發展目標,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進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成都,這座歷來善于創新的城市,在探尋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再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第一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于2009年年底提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欲從中探尋一條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繁榮的城市化路徑。
(田園城市(GardenCity)一詞源于西方,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埃比尼澤·霍華德首次提出“田園城市”的設想,目的是建設一個兼具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避免“城市病”的發生,使人們更好地在其中工作生活。田園城市理論的核心就是城鄉一體。
成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內涵更加豐富:一是在功能定位上,不但是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且是國際性的區域樞紐和中心城市;二是在城市形態和發展水平上,是超大型、現代化的城市,同時也是符合田園城市理想、統籌城鄉發展的田園城市。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是“人在園中”,二三圈層是“城在園中”,中心城區是“園在城中”,把城市和農村兩者的優點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三是在城市等級上,先努力成為國內一線城市,繼而進入世界級城市的行列。第一步用5至8年,建成“新三最”城市;第二步是用20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爭取進入世界三級城市行列;第三步是用30至50年基本建成世界城市,爭取進入世界二級城市行列。
中國社科院專家倪鵬飛曾表示,成都市提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新設想,對于全國甚至全世界而言,都是開辟了一條通向人與自然和諧科學發展道路的有益嘗試。“田園城市”不僅將為全體市民帶來更全面的福利,同時也將提升城市的功能、生態文明建設,擴展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高起點規劃 城鄉一體 規劃下鄉
成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規劃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改變了過去“規劃不下鄉”的傳統,強力推進規劃向鄉鎮和村社延伸,變單純的城市規劃為城鄉規劃,最終形成“青山綠水抱林盤,大城小鎮嵌田園”的整體風貌。從2003年以前單一的城市規劃,到后來的城鄉規劃和全域成都規劃,再到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規劃,成都的規劃理念產生了三次躍升。
規劃原則是:布局組團化、產業高端化、建設集約化、功能復合化、空間人性化、環境田園化、風貌多樣化、交通網絡化、配套標準化,總體目標是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城鄉空間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間結構。成都構建了1個主要中心城市、1個次級中心城市(天府新區)、14個中等城市、34個小城市、約150個小城鎮、4000~6000個農村新型社區的市域城鎮體系。這些組團依靠快捷的軌道交通、高速路、快速路為主體的道路體系串聯起來,村鎮規劃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都專門制定了小城鎮和鄉鎮規劃技術導則,核心就是因地制宜,與自然的山水環境相融合,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小城鎮。
功能區帶動 典型示范 穩步推進
成都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分為四大總體功能區:一是兩帶生態及旅游發展區,即龍門山生態帶和龍泉山生態帶;二是優化型發展區,即以現代農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協調發展的區域,充分體現“城在田中”;三是擴展型發展區,是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的區域,充分體現“城田相融”;四是提升型發展區,是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區域,充分體現“園在城中”。
同時,在市一級確定13個市級戰略功能區,即天府新城包括含高新技術產業區、金融總部商務區,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北部新城現代商貿綜合功能區,西部新城現代服務業綜合服務功能區,“198”生態及現代服務業綜合功能區,龍門山、龍泉山生態旅游綜合功能區,汽車產業綜合功能區,新能源產業功能區,新材料產業功能區,石化產業功能區,國際航空樞紐綜合功能區,國際鐵路物流樞紐功能區。這13個市級戰略功能區,帶動縣級戰略功能區發展,以此構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經濟基礎和產業支撐。
進一步強化示范建設典型的帶動性,為全市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示范建設提供新鮮經驗和案例借鑒。
2010年以來,全市確定了100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示范項目和11條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示范,2011年,全市又確定郫縣、新津縣、溫江區、都江堰等4個區(市)縣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整體推進示范縣(區、市),同時確定了24個整鎮推進示范鎮(鄉、街道)。 11條示范線將有如珍珠項鏈,串起了全域成都的城市、鄉鎮、村莊,串起高樓大廈、田地、山林,體現新型城鄉形態的本質特征。寬敞平整的柏油路依著山勢逶迤延伸,縱橫交錯的田埂、蜿蜒流淌的河水、黛青色的山巒起伏,更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歐式風情小鎮……如今,作為光華大道—成溫邛高速—大雙路示范線中的一段,成效初現的“安西走廊”已是一路田園美景。
生態與產業并重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基石。
既要真金白銀,更要青山綠水。成都的建設用地在整個市域范圍只有20%左右, 80%是山水田林。即使在成都中心城區600平方公里面積中,也保留1/3即198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它與各類現代建筑“唇齒相依”,相互輝映,形成了美麗的“園在城中”之景。這些綠地環抱著一個個小組團,防止 “攤大餅”式的城市“肥胖病”。目前規劃的198地區生態設施的建設已經形成。另外,成都還提出中心城區 “500米見綠”的目標,通過大大小小的公園形成生態體系,改善和提升中心城的人居環境和市民的生活品質。
綠道建設是成都生態建設的一大重點。綠道緣自發達國家,它是一種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綠色空間通道。2010年8月,成都全面啟動了九大主題的健康綠道體系建設,現在已建成綠道示范段167公里。成都綠道把水系、山體、風景名勝區、城市綠地、田園林盤以及歷史文化古跡等自然和人文資源連接起來,集生態保護、體育運動、休閑娛樂、旅游度假等為一體,供城鄉居民、游客步行和騎游。位于成青旅游通道示范線上的溫江區萬春、壽安綠道,已經成為大量自行車運動愛好者的天堂。按照成都市綠道建設規劃,今年還將新建800多公里綠道,屆時將形成總長度1100公里左右的“綠網”。
從今年開始,成都將全力推進城鄉統一戶籍居民自由遷徙改革,基本建立以實際居住地為基礎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全面消除戶籍歧視,切實保障城鄉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
亞里斯多德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成都正在把這一美好愿望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