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謝慶 通訊員 李欽上 王海琴) “俺家住5樓,不出門就能看見青山綠水,兒子原來常年在廣州打工,今年就近在村子附近的公司上班,一月掙2000多塊。” 8月16日,剛剛從土窯洞搬入綠樹掩映的洞林湖生態城新樓房的陳桂芬老人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一見到記者就說。
近年來,滎陽市瞄準宜業宜居宜游的發展新定位,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試點先行、因地制宜”的原則,不斷探索和嘗試社會資本參與、村企聯建、置換宅基、土地增減掛鉤等城鎮化建設的新途徑,走出了一條新型城鎮化“滎陽模式”。
以市場為導向引入社會資本。龐大的社會資金是城鎮化建設的不竭源泉,一旦注入膏腴的土地必將生長出不盡的回報。基于此,滎陽市大膽牽手河南新田置業有限公司,投資50億元展開賈峪鎮洞林湖區域5村聯建,一舉拉開鄭州市乃至河南省引進社會資本建設新家園的序幕。目前,5個村1600多戶群眾全部搬進新樓房。舊村置換出來的土地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生態產業,一個城市與現代田園交相輝映的新型田園城鎮,不日將出現在鄭州宜居健康城東南組團中。
以效益為導向實現村企聯建。“三化”協調發展不是單打獨斗,而要形成合力,村企聯建,建立起良性互動的合作關系,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最大化發揮效益,使當地農民實現在家門口打工掙錢的夢想。河南省平安置業有限公司投資對滎陽市廣武鎮唐垌中心村進行升級改造,建設新型社區,復耕土地600畝,由平安置業有限公司和鄭州果樹研究所共同開發。一期10棟300套農戶安置房已建成完工,二期12棟正緊張施工。
以政府為主導實施新老宅基置換。滎陽市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節約集約用地觀念,建立和完善土地儲備制度,確保政府手中有地。京城辦平莊村統籌整合土地,制定出老宅基置換新住宅的補償安置方案,原來分散居住的農戶集中居住在整體規劃的新型小區,在寸土寸金的市郊儲備更多可利用的土地。目前,平莊村農戶正陸續搬進新居,新社區功能完善,環境優美,一改過去凌亂分散狀況。
以土地平衡為準則堅持土地增減掛鉤。善用政策,盤活利用閑置用地,拓展建設用地空間。滎陽市結合國家扶貧開發政策,在崔廟鎮鄭莊中心村實施遷村并點的試點項目,改造建設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鄭莊、鄭崗、寺溝3個行政村。原村莊占地1280畝,新村僅占地200畝,實施舊宅復耕1280戶。這種土地增減掛鉤建設模式,是滎陽市依托新政策、借力新農村的一次大膽嘗試和有益探索。
截至目前,滎陽市投入城鎮化建設資金達7.5億元,拉動社會資金20億元,打造出37個鄭州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特色村和亮點村,走出了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滎陽模式,新型城鎮化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真正讓宜業宜居宜游新滎陽一步步變為現實。
鏈接:http://zzrb.zynews.com/html/2011-08/19/content_304540.htm